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 二维码
119
快速导航
2018年1月29日,在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,当选为天津市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[2] 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[3]
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,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设计方法,搭建了中药方剂有效组分提取分离和活性筛选技术平台,诠释了中医药配伍特点和作用模式的现代科学内涵,为现代中药研制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。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所完成的《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》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在防治SARS中,任天津市中医治疗SARS总指挥,组建中医医疗队,开辟中医病区,应用中医药在控制病情恶化、改善症状、稳定血氧饱和度、激素停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,所总结的SARS发病特点和证候特征、病机及治疗方案,被WHO颁布的《SARS中医治疗方案》收录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 多年来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一、二等奖20余项,授权专利20余项,发表论文200余篇,主编专著10余部。培养出站博士后、毕业博、硕士研究生120余名。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荣誉,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荣誉。 学风严谨,富于创新,形成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,取得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,贡献突出,成绩卓著,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、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、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。 长期从事中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基础研究。主持血管性痴呆(VD)系统研究,主持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、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;提出益肾化浊法,治疗VD 360例,显效率39.3%;创立脑脊液药理学方法,揭示了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采用大样本临床流调方法,首次明确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;开展了中风病急性期常用治疗方法比较研究,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,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。主持973项目《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》,创建了以中药组分配伍研制现代方剂的新模式及配伍优选设计方法,达国际先进水平。主持的子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,国家发明奖1项、省部级科技一、二等奖20项。授权专利16项。发表论文120余篇。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 2011年1月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2016年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最高荣誉——天津市科技成就奖[5] 他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,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,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,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……他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,也交出了一份份不平凡的业绩单。他叫张伯礼,中国工程院院士,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、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。 致力于传统中医现代化 “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,为人民健康服务。”这是老共产党员张伯礼的坚定信念。 “中医药学虽然古老,但它的理念、方法并不落后,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,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。”30多年来,张伯礼致力于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。有一次,学校买进一台利用全血检测血小板聚集性的仪器,为摸索实验条件,建立基础数据库,需要大量新鲜血液反复测试。张伯礼连续8次抽取自己的静脉血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劝阻他,他却说:“我是实验室负责人,应该抽我的血!”为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,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。他的家就在校园旁边,却很少回去,连续奋战3个多月,终于完成了科研任务。 倾注心血教书育人 张伯礼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。直到今天,他都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、亲自给本科生授课。“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,就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他常说:“一流的医生,应该坐下来会看病,站起来能演讲,闭上眼会思考,进了实验室能科研。”他言传身教,培养博士后、博士、硕士140多名。如今,他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,很多都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。 他倡导教师当以学生为本,提出“医德高尚、会中医思维、临床能力强”的人才培养目标。2008年,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——《世界中医学本科(中医师前)教育标准》,提交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讨论,2009年获审议通过,并向全世界发布,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和标准化。 处处为病人着想 张伯礼把“贤以弘德,术以辅仁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他身兼数职,工作繁忙,但坚持每周出门诊。他处处为病人着想,从不开大处方,不做不必要的检查,不收病人任何礼物,为病人精心诊治。 一次张伯礼出完门诊,疲惫地走出诊室,突然一位病人家属拦住他哭着说:“我们是从农村赶来的,没挂上号,您救救我们吧!”她指着病人说:“他得了肺癌,去了好几家医院,花了2万多元也不见好。”张伯礼仔细询问病人情况后,判断呛咳很可能是药物副作用引起的。他给病人调整了用药,亲切地对病人说:“你很可能不是癌症”。一周后病人复诊时症状明显改善,又用了一段时间中药,病人就康复了。病人家属拉着张伯礼的手说:“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!”[8]
文章分类:
民间中医
|